导读:
民法典未直接设不当得利刑事立案标准,不当得利多属民事范畴。但巨额获利、手段恶劣或伴犯罪时,可能刑责。立案依据刑法及司法实践。
一、
民法典不当得利刑事立案标准
在探讨民法典中关于不当得利的刑事立案标准时,我们需要明确的是,不当得利本身在民法范畴内主要是一种民事法律关系,通常不涉及刑事犯罪。
1.在某些特定情境下,如不当得利数额巨大、手段恶劣或伴有其他犯罪行为时,可能转化为刑事案件。
2.严格来说,民法典并未直接规定不当得利的刑事立案标准,而是明确了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的成立要件。这些要件包括:
(1)一方获利。
(2)一方受损。
(3)获利无法律上原因以及获利与受损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只要满足这些条件,不当得利的事实即成立,受损害方有权请求返还。若涉及刑事层面,则需根据刑法相关规定及司法实践中的具体标准来判定。
二、
不当得利案件的特征是什么
文庄律师网提醒,不当得利案件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
1.双方当事人的特定性:不当得利案件中,必须存在一方为受益人,另一方为受害人的情况。这是构成不当得利关系的基本前提。
2.因果关系明确:受益人取得利益与受害人遭受损害之间必须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这种因果关系是判断不当得利是否成立的关键因素之一。
3.获利无合法依据:受益人取得利益没有法律上的根据,即其所得并非基于法律规定、合同约定或其他合法事由。这是不当得利与合法收益的根本区别。
4.返还义务的存在:一旦不当得利关系成立,受益人在得知自己的受益无合法依据或得知合法依据已丧失后,有义务将已得的不当利益返还给受害人。这是不当得利制度的核心要求。
三、
不当得利法律规定及后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二十二条及第九百八十五条对不当得利进行了明确规定。
1.根据这些规定,因他人没有法律根据而取得不当利益时,受损失的人有权请求其返还不当利益。
2.第九百八十五条还列举了三种除外情形,即为履行道德义务进行的给付、债务到期之前的清偿以及明知无给付义务而进行的债务清偿。在这些情形下,即使存在不当得利的事实,也无需返还。
3.关于不当得利的后果:
(1)体现在民事责任的承担上。即受益人需将其不当所得返还给受害人,并可能需支付由此产生的孳息。
(2)在特定情况下,不当得利还可能构成犯罪行为,如诈骗罪、职务侵占罪等,此时行为人还需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因此,对于不当得利行为,法律不仅规定了民事上的返还责任,还保留了追究刑事责任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