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过失犯罪并没有犯罪目的。在过失犯罪中,行为人未预见或虽预见但轻信能避免危害结果,这种心态不含对结果的追求或放任,故无犯罪目的。
一、
过失犯罪有没有犯罪目的
过失犯罪并没有犯罪目的。
1.犯罪目的,作为犯罪构成的主观要件要素之一,其是指犯罪人希望通过实施犯罪行为达到某种危害社会结果的心理态度,也即危害结果在犯罪人主观上的表现。
2.在过失犯罪中,行为人并没有预见到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或者虽然预见到但轻信能够避免,这种心理状态并不包含对危害结果的积极追求或放任,因此不存在犯罪目的。
换句话说,过失犯罪的行为人并不具备犯罪所必需的明知和故意要素,其主观恶性明显小于故意犯罪。
二、
过失犯罪中的意图是什么?
文庄律师网提醒,在过失犯罪中,我们讨论的并非犯罪目的,而是行为人的主观心理状态,即过失犯罪的意图。
1.这种表述在刑法理论上并不常见,因为“意图”一词通常与故意犯罪相关,指向行为人对犯罪结果的积极追求或放任态度。
2.对于过失犯罪而言,更准确的表述是“疏忽”或“过于自信的过失”。
(1)在疏忽大意的过失中,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
(2)在过于自信的过失中,行为人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
这两种心理状态都不包含对犯罪结果的积极追求或放任,因此不能称之为“意图”。
三、
过失犯罪的量刑标准如何?
过失犯罪的量刑标准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规定。
1.根据该法,过失致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对于过失伤害他人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2.这些规定体现了刑法对过失犯罪与故意犯罪在处罚上的区别,即过失犯罪的主观恶性相对较小,因此处罚也相对较轻。
3.在具体量刑时,法院还会考虑案件的具体情节、行为人的悔罪表现、被害人的谅解情况等因素,以确保刑罚的公正与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