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劳动仲裁作出裁决后十五天内能拿到工资,取决于单位履行情况。仲裁裁决一般四十五日内作出,单位若及时履行,工资可迅速到账;若拒绝履行,需通过法律手段维权,申请强制执行,时间则因法院执行效率而异。
一、
劳动仲裁多长时间能拿到工资
劳动仲裁能拿到工资的时间作出裁决后15天内,主要取决于单位的履行情况,仲裁程序在立案之日起的四十五日内会结束,但这只是仲裁裁决的作出时间,并非直接决定工资的发放时间。
1.如果单位在仲裁裁决生效后能够及时履行,那么劳动者很快就能拿到工资。
2.如果单位拒绝履行,劳动者就需要通过进一步的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在这种情况下,劳动者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要求单位支付拖欠的工资。
因此,劳动仲裁后拿到工资的具体时间并不是固定的,而是取决于单位的履行意愿和法院的执行效率。
二、
劳动仲裁程序时长是多久
劳动仲裁程序的时长通常在四十五日内,这是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相关规定来确定的。
1.一般的仲裁庭在受理仲裁申请之日起的四十五日内会结束裁决工作。
2.对于一些案情复杂的案件,经过审批,可以延长十五日,在最长不超过六十日的期限内,劳动仲裁庭应当作出裁决。
3.如果逾期未作出裁决,当事人有权就劳动争议事项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4.如果仲裁庭在裁决过程中发现部分事实已经清楚,也可以就该部分先行裁决,以提高仲裁效率。
三、
单位不履行仲裁如何处理
当单位不履行劳动仲裁裁决时,劳动者有多种途径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1.劳动者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在申请强制执行时,劳动者需要提供仲裁裁决书等相关证据材料,以证明单位确实存在不履行裁决的行为。
2.劳动者还可以通过向劳动监察部门举报等方式来寻求帮助。劳动监察部门有权对单位的违法行为进行调查和处理,包括责令单位支付拖欠的工资等。
3.劳动者还可以考虑通过媒体曝光等方式来施加社会压力,促使单位履行裁决。
文庄律师网提醒你,这些手段都需要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进行,以确保劳动者的权益得到有效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