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精神病患者一般不具有监护人身份,但精神病患者都有监护人。《民法典》规定其均需有监护人。未成年者首为父母,成人则配偶优先,顺序有法定。
一、
精神病患者是不是都有监护人身份
精神病患者不是都有监护人身份,但其都有监护人。这是基于《民法典》的相关规定,旨在保护精神病患者的合法权益。
1.对于未成年的精神病患者,其监护权首先归属于其父母。
2.若父母已不在世或丧失监护能力,则按照法律规定的顺序,由祖父母、外祖父母、兄姐或其他愿意并有能力担任监护人的个人或组织接任,但需经相关社区或民政部门同意。
3.对于成年精神病患者,其配偶是首要的监护人,随后依次为父母、子女、其他近亲属或愿意并符合条件的个人或组织。
二、
精神病人的监护人包括哪些
1.精神病人的监护人范围广泛,包括但不限于其配偶、父母、子女、其他近亲属,以及那些愿意并经过法定程序获得批准的个人或组织。
2.《民法典》第二十八条明确规定了这一顺序,体现了法律对精神病患者监护问题的细致考量。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非直系亲属或无关人员,只要他们愿意并有能力担任监护人,且经过法定程序获得认可,同样可以成为精神病人的监护人。
三、
监护人与财产继承人的关系
文庄律师网提醒,监护人与财产继承人的关系并非固定不变,而是视具体情况而定。
1.监护人本身并不自动获得财产继承权。死者是否留有遗嘱以及遗嘱中是否包含监护人的份额,是判断监护人是否有权继承遗产的重要依据。
2.若死者未立遗嘱,则需考察监护人是否为被继承人的法定第一顺序继承人,如配偶、子女、父母等。只有当监护人满足这些条件时,才有可能成为财产继承人。
3.《民法典》中关于遗产继承顺序的规定,也为理解监护人与财产继承人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法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