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行为人主动放弃犯罪意图并采取行动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情形。它要求行为人主观上有中止犯罪的决意,客观上实施了中止犯罪的行为。
一、
犯罪中止的概念及构成特征是什么
犯罪中止,指的是在犯罪行为进行过程中,行为人自动放弃犯罪意图或者采取有效行动,避免犯罪结果发生的情形。其构成特征主要包括:
1.行为人主观上必须具有中止犯罪的决意。
(1)这种决意必须是完全的、无条件的、彻底的,不是部分的、有条件的或暂时的。
(2)中止犯罪的主观原因可能多种多样,如惧怕受到刑罚的惩罚、他人的劝说、良心发现或出于对被害人的怜悯等,但这些主观原因并不影响犯罪中止的成立。
2.行为人客观上必须实施了中止犯罪的行为。
(1)这种中止行为可以是作为的形式,也可以是不作为的形式,其目的在于停止犯罪或避免犯罪结果的发生。
(2)中止行为以不发生犯罪结果为成立条件,即行为人主观追求的和行为所必然导致的结果没有发生。
3.犯罪中止必须发生在犯罪过程中,包括预备犯罪的过程、实行犯罪的过程与犯罪结果发生的过程。
(1)只有在这些过程内实施的中止行为,才能被认定为犯罪中止。
(2)犯罪中止必须是有效地停止了犯罪行为或者有效地避免了危害结果,否则不能构成犯罪中止。
二、
犯罪中止的主观决意
1.在犯罪中止的构成中,主观决意是核心要素之一。这种决意要求行为人完全、无条件、彻底地放弃犯罪意图,而不是部分、有条件或暂时地放弃。
2.中止犯罪的主观原因可能因个体差异而异,但无论出于何种原因,只要行为人主观上真正放弃了犯罪意图,并采取了相应的客观行动,就可以认定为犯罪中止。
三、
犯罪中止的客观行为
犯罪中止的客观行为是行为人为了实现中止犯罪的目的而采取的具体行动。这些行动可以包括停止犯罪的实施、采取措施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等。
1.中止行为的形式既可以作为,也可以不作为。
(1)作为形式的中止行为是行为人积极采取行动来中断犯罪过程或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
(2)不作为形式的中止行为则是行为人消极地停止继续实施犯罪的行为。
2.无论采取何种形式的中止行为,都必须以不发生犯罪结果为成立条件。这种结果必须是行为人主观追求的和行为所必然导致的结果。
3.如果行为人虽然采取了中止行为,但犯罪结果仍然发生,那么就不能认定为犯罪中止。
4.犯罪中止的客观行为还必须发生在犯罪过程中,包括预备犯罪的过程、实行犯罪的过程与犯罪结果发生的过程。
5.如果行为人在这些过程之外实施的行为,即使具有中止犯罪的意图,也不能认定为犯罪中止。
对犯罪中止有疑问?别担心,文庄律师网随时为你解答。法律小助手与你同行,让法治之光照亮你的前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