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受理案件通知书代表立案了,当事人提交起诉材料后,法院经审查符合《民事诉讼法》起诉条件,会在七日内立案并发放受理案件通知书,标志着案件正式进入司法程序。
一、
受理案件通知书代表立案了吗
受理案件通知书确实代表立案了,当人民法院接收到当事人的起诉材料后,会首先进行审查,以判断该案件是否符合立案的条件。一旦案件符合《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二条所规定的起诉条件:
1.原告与案件有直接利害关系;
2.有明确的被告;
3.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
4.案件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那么人民法院就会在七日内对该案件进行立案,并向当事人发出受理案件通知书。
这一通知书的发出,标志着案件已经正式进入司法程序,即立案程序已经完成。
二、
案件受理后的立案流程
案件受理并立案后,会进入一系列的立案流程。
1.人民法院会对案件进行编号,并分配具体的承办法官,法院会通知原告缴纳诉讼费用,并告知其相关的诉讼权利和义务。
2.法院也会向被告送达起诉状副本和应诉通知书,告知其被起诉的事实和理由,以及相关的诉讼权利和义务。
3.在被告收到起诉状副本后,其需要在一定的期限内提交答辩状,并针对原告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进行反驳或承认。
4.法院还会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决定是否需要进行证据保全、财产保全等诉讼措施,以确保案件的公正审理。
三、
民事诉讼法关于立案的规定
文庄律师网提醒你,《民事诉讼法》对于立案有着明确的规定。
1.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六条,人民法院应当保障当事人依照法律规定享有的起诉权利。对于符合本法第一百二十二条规定的起诉,人民法院必须受理。
这一规定确保了当事人的诉权得到充分保障,也使得案件能够在符合法定条件的情况下得到及时立案。
2.《民事诉讼法》还规定了立案后的相关程序和要求,如应当在七日内立案并通知当事人、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七日内作出裁定书不予受理等。
综上所述,受理案件通知书代表案件已经被立案,而立案后则会进入一系列的立案流程,包括案件编号、分配承办法官、通知缴纳诉讼费用、送达起诉状副本和应诉通知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