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签借款合同有可能构成合同诈骗,关键在于借款人有无非法占有目的,并是否虚构事实骗取财产。符合则构成合同诈骗,数额大者将受刑事处罚。
一、
签借款合同是否构成合同诈骗
签借款合同可能会构成合同诈骗,关键在于借款人的行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并在签订、履行借款合同的过程中,是否采取了虚构事实、隐瞒真相或设定陷阱等不正当手段以骗取对方财产。
1.若符合上述条件,则构成合同诈骗,尤其是当诈骗数额达到一定程度时,将触犯合同诈骗罪,面临相应的刑事处罚。
2.根据《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的规定,详细列举了构成合同诈骗的具体情形,为判定借款合同是否构成合同诈骗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
二、
构成诈骗借款合同还有效吗
当借款合同构成诈骗时,其法律效力取决于是否存在特定情形。
1.若合同内容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或违背了公序良俗,亦或是诈骗人与相对人恶意串通签订,损害了他人合法权益,则该借款合同无效。
2.若合同不存在上述情形,则属于可撤销合同,被欺诈方有权向法院申请撤销合同,若合同被撤销,则自始无效;若未申请撤销,则合同保持有效状态。
文庄律师网提醒你,《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八条对此类情形下的合同撤销权进行了明确规定,为受害者提供了法律救济途径。
三、
哪些情况会构成合同诈骗
构成合同诈骗的情况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以虚构的单位或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意图骗取对方财物;
2.使用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其他虚假产权证明作为担保,欺骗对方签订合同;
3.明知自己无实际履行能力,却通过先履行小额合同或部分履行合同的方式,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
4.在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担保财产后逃匿,逃避履行合同义务;
5.以其他非法手段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
这些行为均严重侵害了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破坏了市场经济秩序,应当受到法律的制裁,《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八条也为受欺诈方提供了撤销合同的法律依据,以保障其合法权益不受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