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虚假意思表示是民法中重要概念,指明知非真实意思却故意为之的虚假行为。《民法典》规定,虚假意思表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隐藏行为按法律规定处理。了解虚假意思表示及生效撤回规定。
一、
什么叫虚假意思表示
虚假意思表示,又称虚伪表示,是民法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1.它指的是表意人与相对人之间,明知所表示的意思并非真实,却故意为之的虚假行为。
(1)这种表示并非基于双方的真实意愿,而是出于某种特定的目的或动机,如规避法律、欺诈等。
(2)虚假意思表示的存在,严重影响了交易的公平性和社会的稳定性。
2.《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六条规定:“行为人与相对人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以虚假的意思表示隐藏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处理。”
这一规定明确了虚假意思表示的法律后果,即该行为无效,且隐藏的法律行为需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处理。
二、
虚伪意思表示的规定
虚伪意思表示的规定主要体现在《民法典》中。
1.根据该法第一百四十六条的规定,当行为人与相对人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时,该行为将被认定为无效。这是因为,虚假的意思表示违背了双方的真实意愿,破坏了交易的公平性和诚实信用原则。
2.虚伪意思表示还可能涉及其他法律问题。例如,当虚伪表示用于欺诈时,行为人可能需要承担民事责任或刑事责任。
因此,在民事交易中,各方应秉持诚实信用原则,避免使用虚伪表示。
三、
意思表示的生效及撤回
意思表示的生效及撤回是民事法律行为的重要环节。根据《民法典》的相关规定,意思表示的生效时间取决于其作出的方式和相对人的知悉情况。
1.以对话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相对人知道其内容时生效。
2.以非对话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到达相对人时生效。
(1)若采用数据电文形式的意思表示,且相对人指定了特定系统接收数据电文的,则该数据电文进入该特定系统时生效;
(2)若未指定特定系统,则相对人知道或应当知道该数据电文进入其系统时生效。
3.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在表示完成时生效;以公告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在公告发布时生效。
4.关于意思表示的撤回,行为人可以在意思表示到达相对人前或与其同时到达时撤回。这一规定旨在保护行为人的合法权益,防止因误解或冲动而作出的意思表示对行为人造成不利后果。
你遇到过虚假意思表示的情况吗?如有更多疑问,欢迎在文庄律师网留言,我们将持续为你提供专业的法律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