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违反公序良俗的规定如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违背伦理道德标准等,虽未直接违法但违反社会普遍认知和道德准则。本文将深入探讨公序良俗的规定、法律依据及设立原因。

一、

哪些行为违反公序良俗的规定

  在探讨哪些行为违反公序良俗的规定时,我们首先需要明确《民法典》第八条所明确的守法与公序良俗原则,这一原则明确指出,民事主体在从事各类民事活动时,必须遵循两个基本原则:

  1.不得违反法律;

  2.不得违背公序良俗。所谓“公序良俗”,即指社会公认的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违反公序良俗的行为包括但不限于:

  (1)违反社会公共道德;

  (2)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3)违背社会公认的伦理道德标准;

  (4)以及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等。

  这些行为,虽然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并未直接违反法律的具体规定,但因其违反了社会的普遍认知和道德准则,因此被认定为违反公序良俗。

二、

公序良俗法律依据

  公序良俗的法律依据主要来源于《民法典》第八条,这一条款明确规定了民事主体在从事民事活动时,必须遵守公序良俗原则。

  1.公序良俗原则并非孤立存在,它与法律的其他规定相辅相成,共同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和道德秩序。

  2.当遇有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益和社会道德秩序的行为,而又缺乏相应的禁止性法律规定时,法院可直接依据公序良俗原则认定该行为无效。

  这一原则赋予了法官在处理复杂案件时更大的自由裁量权,使其能够根据社会的普遍认知和道德准则,对案件进行公正、合理的裁决。

哪些行为违反公序良俗的规定  第1张

三、

公序良俗设立原因

  公序良俗原则的设立,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原因:

  1.立法者无法预见所有可能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益和道德秩序的行为,并为其制定详尽的禁止性规定。因此,需要设立公序良俗原则,以弥补法律禁止性规定的不足。

  2.公序良俗原则包含了法官自由裁量的因素,具有极大的灵活性。这使得法官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运用公序良俗原则对案件进行公正、合理的裁决。

  3.公序良俗原则在确保国家一般利益、社会道德秩序,以及协调各种利益冲突、保护弱者、维护社会正义等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机能。

  它不仅是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社会道德和伦理规范的体现。通过设立公序良俗原则,我们可以更好地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和道德秩序,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那么,如何判断一个行为是否违反公序良俗?如果你还有疑问或想了解更多法律知识,记得关注文庄律师网,我们将持续为你带来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