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民事法律行为效力指民事主体在法定条件下,通过一定形式表达意图并在法律上产生预期效果的能力。本文介绍了民事法律行为效力的定义、民法典的解读及行为形式。

一、

什么是民事法律行为效力

  民事法律行为效力,是指民事主体在具备法定条件下,通过一定形式所表达的意图,并在法律上产生预期效果的能力。

  当一个民事主体(如个人、企业等)在符合法律要求的情况下,通过某种方式(如签订合同、发表声明等)表达其意愿,并且这种意愿被法律所认可和保护,那么该行为就具有法律效力。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规定,民事法律行为要想具有法律效力,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1.行为人需要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2.其表达的意思必须真实,不存在欺诈、胁迫等情形;

  3.该行为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也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二、

民法典如何理解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我国民事法律领域的基本法,它对于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有着明确的规定。

  1.民法典认为一个民事法律行为要想具有法律效力,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1)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2)意思表示真实以及不违反法律。

  (3)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和公序良俗。

  这三个条件共同构成了民事法律行为有效的基石。

  2.值得注意的是,民法典在理解民事法律行为效力时,强调了对公序良俗的维护。这是因为公序良俗是社会公德和道德规范的体现,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

  因此,任何违反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都将被视为无效。

什么是民事法律行为效力  第1张

三、

民事法律行为的形式

  民事法律行为的形式多种多样,但总体来说可以分为明示形式和默示形式两大类。

  1.明示形式是指行为人明确表达内心意思的形式,包括口头形式、书面形式及视听形式等其他形式。书面形式又可以分为一般书面形式和特殊书面形式。

  (1)一般书面形式是指法律只一般地要求行为人用文字符号等来进行意思表示的方式,如书面合同、电报、电传等。

  (2)特殊书面形式则是指除了用文字符号表达其意思外,还须经有关机关确认的形式,如公证形式、鉴证形式等。

  2.默示形式则是指在行为人不明确表达内心意思的情况下,根据其行为判定行为人内心意思的形式。默示形式包括推定形式和沉默形式。

  (1)推定形式是指根据行为人的作为来判定其内心意思的形式,如甲公司向乙公司发货而乙公司接受货物且未提出异议的行为可推定为乙公司有购买甲公司货物的意思。

  (2)沉默形式则是指根据法律特别规定判定不作为行为人内心意思的形式。

  民事法律行为效力还有哪些特殊情况?如有疑问,快来文庄律师网提问吧!我们一直在你身边,为你提供法律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