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劳动关系认定依据《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需满足主体资格、受管理并从事有报酬劳动、劳动构成业务组成等条件。认定时可参考工资支付凭证、工作证等凭证。
一、
劳动关系认定法律依据是什么
劳动关系认定的法律依据主要源于劳动保障部的相关法规。根据《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在用人单位与劳动者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情况下,若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则劳动关系成立:
1.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主体资格;
2.用人单位依法制定的各项劳动规章制度应适用于劳动者,且劳动者受用人单位的劳动管理,从事用人单位安排的有报酬的劳动;
3.劳动者提供的劳动必须构成用人单位业务的组成部分。
二、
识别劳动关系的凭证
在劳动关系认定过程中,为证明双方存在劳动关系,可以参照以下凭证:
1.工资支付凭证或记录(如职工工资发放花名册)以及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的记录是重要的证据;
2.用人单位向劳动者发放的“工作证”、“服务证”等能够证明身份的证件也是有效的证明;
3.劳动者填写的用人单位招工招聘“登记表”、“报名表”等招用记录、考勤记录以及其他劳动者的证言等,均可作为认定劳动关系的依据。
4.工资支付凭证或记录、考勤记录以及招用记录等相关凭证的举证责任由用人单位承担。
三、
劳动关系的多种形态
劳动关系的形态多种多样,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类。
1.按实现劳动过程的方式划分,劳动关系可分为直接实现劳动过程的劳动关系和间接实现劳动过程的劳动关系。
(1)直接实现劳动过程的劳动关系是用人单位直接组织劳动者进行生产劳动的形式。
(2)间接实现劳动过程的劳动关系则是通过劳务输出或借调等方式实现劳动过程。
2.按劳动关系的具体形态划分,可分为常规形式以及如停薪留职、放长假、待岗、下岗、提前退养等非常规形式。
3.按用人单位性质分类,劳动关系可分为国有企业劳动关系、集体企业劳动关系、三资企业劳动关系以及私营企业劳动关系等。
4.按劳动关系规范程度划分,可分为规范的劳动关系、事实劳动关系以及非法劳动关系等。
总之,劳动关系的认定需要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具体凭证进行。在面对劳动关系纠纷时,劳动者应学会利用这些法律依据和凭证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劳动关系还有哪些常见问题?在文庄律师网,我们为你提供专业的法律解答,快来提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