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交通逃逸是指在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主观要件包括逃避救助义务和逃避法律追究。肇事逃逸将受到刑事处罚和行政处罚,如吊销驾照等,本文解析了交通逃逸的情况。
一、
什么情况下为交通逃逸
“交通运输肇事逃逸”指的是在发生交通事故后,行为人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
1.构成交通逃逸的关键在于行为人主观上是否满足逃避救助被害人的法定义务和逃避法律追究的目的。
2.具体而言,如果行为人明知或应知自己发生交通事故,但装作无事发生并逃离现场,这种行为即构成交通肇事逃逸。
3.即使行为人没有离开事故现场,但如果未履行救助伤者的义务,导致被害人伤情加重或死亡,或送伤者至医院后因支付不起费用而离开,这些情形同样可能被认定为肇事逃逸。
4.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行为人对事故发生毫无知觉,或者虽然主观上有救助被害人的心理,但客观上并不具备救助伤者的能力,这些情况则不应认定为肇事逃逸。
因此,在判断是否构成交通逃逸时,需要综合考虑行为人的主观心态和客观行为。
二、
肇事逃逸的主观要件
肇事逃逸的主观要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逃避救助被害人的法定义务,避救助被害人的法定义务是指行为人在发生交通事故后,未能及时采取救助措施,保护被害人的生命安全。
这种义务是法律所规定的,行为人必须履行,如果行为人故意不履行这一义务,逃离现场,则构成肇事逃逸。
2.逃避法律追究的目的,逃避法律追究的目的也是构成交通肇事逃逸的重要主观要件。
行为人在明知已经发生交通事故的情况下,为了逃避法律的制裁和惩罚,选择逃离现场,这种心态和行为都表明了其逃避法律追究的目的。
三、
逃逸的处罚标准
对于交通肇事逃逸的处罚标准,主要包括刑事处罚和行政处罚两个方面。
1.在刑事处罚方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规定,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
这些规定旨在严惩那些严重违反交通法规、危害公共安全、造成严重后果的肇事逃逸行为。
2.在行政处罚方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相关规定,对于肇事逃逸的行为人,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将吊销其机动车驾驶证,并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这一规定旨在剥夺肇事逃逸者再次驾驶机动车的资格,防止其再次危害公共安全。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肇事逃逸行为的处罚并非一成不变。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法院会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行为人的主观恶性、社会危害程度等因素进行综合考量,并依法作出相应的判决。
你对交通肇事逃逸的处罚标准还有疑问吗?快来文庄律师网咨询专业律师,我们为你提供全面的法律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