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肇事逃逸认定标准的司法解释是什么?肇事逃逸认定标准包括主观逃避法律追究和客观逃离现场行为。在紧急情况下,救助伤者义务应优先于追究责任。法律更关注肇事者是否履行救助义务。
一、
肇事逃逸认定标准的司法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3条明确规定了肇事逃逸的认定标准。这一标准强调了逃逸行为在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的构成要件。
1.主观上,逃逸者应具备逃避法律追究的目的;
2.客观上,逃逸行为表现为逃离事故现场。
这一司法解释为我们提供了明确的法律指引,有助于准确判断和处理肇事逃逸案件。
二、
主观逃避法律追究
1.在主观方面,逃避法律追究并非肇事者逃逸的唯一目的。实际上,肇事者逃逸的目的可能包括逃避救助伤者的义务以及逃避法律追究。
2.在某些情况下,逃避救助义务甚至可能成为肇事者逃逸的主要目的。因此,在判断肇事者是否构成逃逸时,我们不能仅仅关注其是否逃避了法律追究,还应考虑其是否逃避了救助伤者的义务。
3.从刑法原理上讲,也不应重点考虑追究逃逸的法律责任问题。一般情况下,刑法只把犯罪后不逃避法律追究(自首)的行为作为从轻处罚的情节,但不把犯罪后逃避法律追究的行为作为加重处罚的情节。
因此,在判断肇事者是否构成逃逸时,我们不应过分强调其逃避法律追究的行为,而应更加关注其是否履行了救助伤者的义务。
三、
现场紧急情况救助
在现场的紧急情况下,法律不应当只注重追究肇事者的责任,而不注重救助伤者的性命。
1.当发生交通事故导致人员重伤时,肇事者应当首先履行救助伤者的义务,而不是逃避法律追究。这是因为救助伤者刻不容缓,而追究责任则可以稍缓。
2.在肇事者逃逸的情况下,我们首先应当关注的是其是否背离了救助伤者的义务。
3.从社会关注的焦点来看,也不应将追究逃逸者的法律责任放在首位。社会普遍关注的是肇事者在发生事故后是否积极救助伤者,而不是是否逃避了法律追究。
肇事逃逸的法律后果如何?想了解更多法律知识,来文庄律师网一探究竟,我们会持续为你提供法律资讯和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