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肇事逃逸认定标准是什么?交通事故中,肇事逃逸认定需满足“明知发生事故且逃离现场”等条件。不构成逃逸情形包括及时抢救伤者、撤离现场协商等。
一、
肇事逃逸认定标准是怎样定
在交通事故中,肇事逃逸的认定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标准:
1.当事人必须明知发生了交通事故。这通常意味着事故已经造成了一定的损害或伤害,且当事人对此有明确的认知。一旦当事人确认事故已经发生,他们的行为将受到进一步的审查。
2.当事人必须有逃离事故现场的行为。逃离行为可以是驾车离开,也可以是弃车逃离。无论是哪种方式,这种行为都表明当事人试图逃避对事故的责任。
3.还有一些特定的情况也会被认定为肇事逃逸。例如,当事人在报案后不履行现场听候处理义务,或者虽将伤者送到医院但未报案且无故离开,或者在接受调查期间逃匿等。
二、
不构成肇逃情形
在交通事故处理中,存在一些情形并不构成肇事逃逸,这些情形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当交通事故当事人对事故事实无争议,撤离现场自行协商解决,达成协议并留下真实姓名、联系方式后,如果一方反悔并报案,这并不构成肇事逃逸。
2.如果交通事故当事人为及时抢救事故伤者,标明车辆和伤者位置后驾车驶离现场并及时报案,这同样不构成肇事逃逸。这是因为当事人的行为是为了抢救伤者,而不是逃避责任。
3.还有几种情况也不构成肇事逃逸。
(1)当事人在将伤者送到医院后,因筹措医疗费用需要暂时离开,但已经留下真实信息并在商定时间内返回;
(2)或者因受伤需到医院救治等原因离开现场,未能及时报案等。这些情况都表明当事人并没有逃避责任的意图。
4.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这些情形不构成肇事逃逸,但当事人在离开现场时仍应尽可能履行相关的法律义务,如及时报案、提供真实信息等。
三、
非逃逸行为的法规
在交通事故处理中,对于非逃逸行为的法规主要涉及到事故当事人的责任认定和处罚措施。
1.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等相关法律规定,当事人在发生交通事故后应当立即停车,保护现场,并迅速报告执勤的交通警察或者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
2.对于非逃逸行为,法律会根据当事人的具体行为和责任程度进行相应的处理。
3.对于积极履行法律义务、配合调查处理、及时救治伤者的当事人,法律会给予相应的肯定和鼓励。例如,在事故责任认定时,会考虑当事人的积极配合程度和对事故处理的贡献。
如何判定逃逸情节严重程度?如需法律帮助,欢迎在文庄律师网发起咨询,我们随时为您解答法律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