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本文深入解读了疑罪从无原则的内涵、实践误区及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当证据不足以确定犯罪时,应宣告无罪,体现对个体权利的尊重与司法公正。

一、

什么是疑罪从无原则

  1.疑罪从无原则是指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当证据不足以确定犯罪嫌疑人是否犯罪时,应当宣告其无罪的原则,这一原则体现了对个体权利的尊重和对司法公正的追求。

  2.在司法实践中,疑罪从无原则要求法院在审判过程中,必须严格审查证据,确保证据充分、确凿,才能认定犯罪事实。

  3.如果证据不足,即使存在犯罪嫌疑,也不能轻易作出有罪判决,而应当宣告被告人无罪。

二、

疑罪从无实践误区

  在司法实践中,坚持疑罪从无原则需要避免两个误区。

  1.不能将疑罪从无原则等同于“放纵犯罪”。疑罪从无原则并不意味着对犯罪行为的纵容,而是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保障被告人的合法权益,防止冤假错案的发生。

  2.不能错误适用疑罪从无原则,即不能简单地将存在疑点的案件都认定为“疑罪”,从而不敢下判。

  实际上,“疑罪”是指定罪证据不足的情形,即全案证据不能排除被告人的犯罪嫌疑,又不足以认定被告人就是犯罪行为人。

  因此,在司法实践中,应当准确把握“疑罪”的构成要件,避免将疑罪从无原则简单化、绝对化,还需要注意区分瑕疵证据与非法证据。对于非法证据,应当依法予以排除,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

  1.在排除非法证据后,如果其他证据未能达到“证据确实、充分”的证明标准,无法认定被告人就是犯罪行为人,就应当坚持疑罪从无原则,依法宣告被告人无罪。

  2.还需要准确把握“合理怀疑”的认定,合理怀疑并非凭空的猜测或推断,而是关注“被告人事实上无罪的现实的可能性”。

  因此,在司法实践中,应当理性对待案件中的疑点,避免将合理的怀疑误认为是疑罪,从而影响对案件的公正处理。

  3.疑罪从无原则是刑事诉讼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原则,体现了对个体权利的尊重和对司法公正的追求。

  4.在司法实践中,应当准确把握疑罪从无原则的内涵和要求,避免陷入实践误区,确保对案件的公正处理。

  同时,还需要加强对证据的分析和审查,提高司法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和办案能力,以更好地贯彻疑罪从无原则,保障被告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司法公正。

  疑罪从无原则如何在实际案件中得到贯彻?你有哪些疑问或看法?欢迎在文庄律师网留言讨论,我们一起探讨法律的真谛,共同维护司法公正。

什么是疑罪从无原则  第1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