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根据我国刑法,犯罪是指触犯《刑法》保护的法益,具有社会危害性,且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这包括了犯罪的本质特征:社会危害性和刑事违法性,并强调了应受的刑罚处罚。

一、

我国刑法中犯罪的含义是什么

  我国刑法中,犯罪的定义是指触犯《刑法》所保护的法益,具有社会危害性,并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这一定义涵盖了犯罪行为的本质特征,即社会危害性与刑事违法性,并强调了犯罪行为应当受到的刑罚处罚。

二、

犯罪的构成要件是什么

  文庄律师网提醒,犯罪的构成要件,是指《刑法》所规定的,决定某一具体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客观和主观要件的总和。

  这些要件包括犯罪的客体、犯罪的客观方面、犯罪的主体、犯罪的主观方面,共四个方面,缺一不可。

我国刑法中犯罪的含义是什么  第1张

三、

犯罪构成的四大方面详解

  1.客体方面:犯罪行为所侵犯的,是刑事法律所保护的社会关系。任何犯罪都必然侵犯某一特定的社会关系,这是犯罪行为的本质属性之一。例如,盗窃罪侵犯的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关系。

  2.客观方面:指的是《刑法》所规定的犯罪活动的客观事实特征,包括危害社会的行为、危害后果及其因果关系等。行为方式上,既有作为(如故意杀人),也有不作为(如遗弃罪中的不履行扶养义务)。

  这些行为及其后果,共同构成了犯罪在客观上的表现。

  3.主体方面:是指实施犯罪行为并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自然人或单位。

  (1)对于自然人,需达到法定年龄且精神正常。

  (2)对于单位,则需满足为牟取非法利益,由单位负责人或集体决定实施犯罪的条件。单位犯罪通常实行两罚制,即既处罚单位也处罚直接责任人。

  4.主观方面:是犯罪主体对其所实施的危害行为及其危害后果所持的心理态度,包括犯罪的故意、过失、目的和动机。故意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过失则分为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

  这些主观因素对于判断行为人的罪责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