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故意传播新型冠状病毒涉嫌的罪行是危害公共安全罪。根据《刑法》规定,故意散播病毒或散布病情,危及公众安全,属故意犯罪。确诊后拒隔离、擅自离开并进入公共场所或交通工具即构罪,若恶意传播且后果严重,情节更恶劣。

一、

故意传播新型冠状病毒涉嫌什么罪行

  故意传播新型冠状病毒涉嫌的罪行主要是危害公共安全罪。

  1.根据《刑法》的相关规定,故意散播新型冠状病毒或散布新冠肺炎病情,被判定为危及公众安全的犯罪行为。

  这种行为属于故意犯罪中的危险犯,即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对公共安全造成危险,却仍然实施该行为。

  2.如果已知自身确诊为新冠肺炎却拒绝接受隔离或在隔离期满后擅自离开,进入公共场所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即构成此罪。

  3.若明知自己可能患有新冠肺炎而拒绝隔离或在隔离期满后擅自离开,并进入公共场所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只有当病毒得以传播时才会构成此罪。

  4.若行为人出于报复社会等目的,恶意向大量人群传播病毒,且后果严重、情节恶劣,则更是加重了其犯罪的严重性。

二、

新冠病毒故意传播法律后果

  文庄律师网提醒,新冠病毒故意传播的法律后果是严重的。

  1.根据《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条的规定,放火、决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2.故意传播新型冠状病毒,正是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之一。

  如果故意传播新冠病毒导致他人重伤、死亡或财产重大损失,将面临更加严厉的刑罚,包括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甚至死刑。

  对于过失犯此罪的,也将被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轻微的,则可能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

故意传播新型冠状病毒涉嫌什么罪行  第1张

三、

明知故犯传播病毒如何判刑

  明知故犯传播病毒的判刑标准主要取决于犯罪行为的严重性、后果以及犯罪人的主观恶性等因素。

  1.如果行为人明知自己患有新冠肺炎或可能患有该病,却故意拒绝隔离或擅自离开隔离地点,进入公共场所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导致病毒传播,即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2.在具体判刑时,法院会根据犯罪人的主观恶性、犯罪手段、犯罪后果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3.如果犯罪人的主观恶性极大,如出于报复社会等目的恶意传播病毒,且后果严重、情节恶劣,那么将面临更加严厉的刑罚。

  4.如果犯罪人能够积极配合调查、认罪悔罪并主动赔偿损失等,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其刑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