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经济纠纷与诈骗界定标准是经济纠纷围绕合法经济关系,通过民事诉讼解决;诈骗则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虚构事实骗取财物,属刑事犯罪,将受刑罚处罚。

一、

怎么界定经济纠纷和诈骗

  经济纠纷与诈骗的界定,核心在于两者的主观目的及客观手段存在显著差异,具体如下:

  1.经济纠纷作为常见的民事争议,主要围绕经济权益的分配或损害产生,当事人之间往往存在合法的经济关系或合同基础,争议解决多通过民事诉讼途径进行。

  2.而诈骗则涉及刑事犯罪,其本质特征在于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等欺骗手段,骗取他人财物。

  3.在诈骗案件中,公安机关负责侦查,并根据诈骗数额的大小,依法追究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责任,可能判处有期徒刑、拘役、管制等刑罚,并处或单处罚金。

二、

经济纠纷与诈骗的区别

  文庄律师网提醒,经济纠纷与诈骗的主要区别在于:

  1.主观目的不同,经济纠纷中的当事人往往基于合法的经济关系或合同产生争议,而诈骗则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2.客观手段不同,经济纠纷中的争议多因合同履行、违约责任等问题引起,而诈骗则采用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等欺骗手段;

  3.法律后果不同,经济纠纷通过民事诉讼解决,而诈骗则构成刑事犯罪,需承担刑事责任。

怎么界定经济纠纷和诈骗  第1张

三、

经济诉讼的主体有哪些

  经济诉讼的主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人民法院:作为国家的审判机关,在经济诉讼中行使审判权,是诉讼的主导者和组织者,对经济纠纷案件的解决起着决定性作用。

  2.诉讼当事人:包括原告、被告和第三人。

  (1)原告是因经济权益受到侵害或与他人发生争议而提起诉讼的人;

  (2)被告是被指控侵害原告权益或被通知应诉的人;

  (3)第三人则是对原、被告争议的诉讼标的具有独立请求权或案件处理结果与其有法律上利害关系的人。

  3.诉讼代理人:根据诉讼代理权,以被代理当事人的名义进行诉讼活动,其诉讼行为视为当事人的行为,对被代理当事人发生法律效力。

  4.其他诉讼参与人:包括证人、鉴定人、勘验人、翻译人员等,他们虽以自己的名义参与诉讼,但与案件无直接利害关系,依法履行一定诉讼义务,协助人民法院完成审判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