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申请强制执行,中止执行的情况包括以执行的法律文书被撤销或作为被执行人的公民死亡且无遗产或义务承受人;或法人、组织终止且无财产或权利义务承受人;以及其他法定中止执行情形。

一、

申请强制执行什么情况下中止执行

  申请强制执行在以下情况下可以中止执行:

  1.当申请人明确表示可以延期执行时,法院会根据申请人的意愿中止执行程序。

  2.如果案外人对执行标的提出了确有理由的异议,法院也会对此进行审查,并在确认异议成立的情况下中止执行。

  3.作为一方当事人的公民如果死亡,需要等待继承人继承权利或承担义务,此时执行程序也会中止。

  4.如果作为一方当事人的法人或其他组织终止,且尚未确定权利义务承受人,也会导致执行程序中止。

  5.人民法院在认为应当中止执行的其他情形下,也会依法作出中止执行的决定。

  这些规定确保了执行程序的公正性和合理性,避免了因特殊情况导致的执行不当。

二、

强制执行中止后如何恢复

  强制执行中止后,恢复执行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

  1.当中止执行的情形消失后,执行程序即可恢复。

  (1)如果申请人之前表示可以延期执行,但现在要求继续执行,那么执行程序就可以恢复。

  (2)如果案外人的异议被驳回或撤销,或者确定了权利义务承受人,也可以恢复执行。

  2.在具体操作中,恢复执行需要由相关当事人向法院提出申请,并经过法院的审查和批准。法院会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恢复执行以及恢复执行的具体时间和方式。

申请强制执行什么情况下中止执行  第1张

三、

强制执行中止与终结的区别

  文庄律师网提醒你,强制执行中止与终结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1.中止执行是指执行程序因特殊情况而暂时停止,但并未终结。

  (1)一旦中止执行的情形消失,执行程序就可以恢复,而终结执行则是指执行程序因特定原因而彻底结束,无法再恢复。

  (2)强制执行中止通常是由于申请人表示延期、案外人提出异议、当事人死亡或法人终止等特殊情况导致的,这些情形消失后,执行程序就可以恢复。

  2.强制执行终结则通常是由于申请人撤销申请、法律文书被撤销、被执行人无遗产可供执行等无法继续执行的情况导致的,执行程序已经彻底结束,无法再恢复。

  因此,在执行过程中,当事人需要明确区分中止执行和终结执行的不同含义和后果,以便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