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跟踪监视他人可能涉嫌侵犯隐私,但不必然构成犯罪。本文详述了侵害隐私权的立案条件与认定标准,帮助读者了解隐私权保护的法律边界。
一、
跟踪监视别人是什么罪
1.跟踪监视他人通常不构成单独的犯罪行为,但如果伴随其他不当行为,则可能涉嫌侵犯他人隐私,进而触犯法律。
2.虽然跟踪监视本身不构成犯罪,但这一行为可能涉嫌侵犯他人的隐私权,已经违反了法律规定。是否受到法律的惩罚还需根据具体情节来确定。
3.参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对于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行为,将会受到相应的处罚。
因此,跟踪监视他人的行为应当谨慎对待,避免侵犯他人隐私权。
二、
侵害隐私立案条件
侵害隐私权的立案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未经公民许可,公开其姓名、肖像、住址和电话号码等个人信息的行为;
2.非法侵入、搜查他人住宅,或以其他方式破坏他人居住安宁的行为;
3.非法跟踪他人,监视他人住所,安装窃听设备,私拍他人私生活镜头,窥探他人室内情况等侵犯隐私的行为;
4.非法刺探他人财产状况或未经本人允许公布其财产状况的行为;
5.私拆他人信件,偷看他人日记,刺探他人私人文件内容,以及将他们公开的行为;
6.调查、刺探他人社会关系并非法公诸于众的行为;
7.干扰他人夫妻性生活或对其进行调查、公布的行为;
8.将他人婚外性生活向社会公布的行为;
9.泄露公民的个人材料或公诸于众或扩大公开范围的行为;
10.收集公民不愿向社会公开的纯属个人的情况的行为。
当以上行为发生时,可能构成侵害隐私权的行为,受害人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要求追究行为人的法律责任。
三、
如何认定侵害隐私权
认定侵害隐私权需要具备以下四个要件:
1.侵害隐私权的违法行为。
侵害隐私权的行为必须具备违法性,即行为人实施的行为违反了法律规定,侵犯了他人的隐私权。
2.侵害隐私权的损害事实。
(1)隐私损害表现为隐私被刺探、被监视、被侵入、被公布、被搅扰、被干预等。
(2)这些损害事实必须是客观存在的,能够证明隐私权受到了侵害。
3.侵害隐私权的因果关系。
(1)侵害隐私权的违法行为与隐私损害事实之间必须存在内在的、必然的、符合规律的联系。
(2)这种联系是因果关系的基础,是认定侵害隐私权的重要依据。
4.侵害隐私权的主观过错。侵害隐私权的行为人在主观上必须具备过错,即故意或过失。
(1)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侵犯他人隐私权而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发生。
(2)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侵犯他人隐私权但因疏忽大意或过于自信而没有预见。
你认为还有哪些行为可能侵犯他人隐私?在文庄律师网,我们为您解答法律问题。如有需求,快来提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