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医疗纠纷相关法律法规有《民法典》,该法明确医疗损害责任及免责事由。同时需注意《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较低赔偿标准。举证责任倒置原则亦适用。

一、

医疗纠纷相关法律法规有什么

  面对医疗纠纷,受害人及医疗机构可依据的法律法规主要包括几个方面:

  1.核心的法律依据是《民法典》,该法明确规定了医务人员过错时的赔偿责任,并列举了医疗机构的免责事由,如患者不配合治疗、抢救生命垂危已尽合理诊疗义务、受当时医疗水平限制等。

  2.关于医疗纠纷的赔偿范围及标准,可参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该条例详细列出了可索赔的费用项目。

二、

医疗纠纷发生后如何索赔

  医疗纠纷发生后,索赔的途径多样且需遵循一定程序。

  1.受害人可通过与医疗机构协商达成和解协议,这种方式快速且直接,但需注意和解协议的合法性及有效性,确保协议内容不规避相关行政和刑事责任。

  2.调解是另一种解决方式,由卫生行政部门等第三方介入,依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相关规定进行调解,调解成功则制作调解书,双方需履行。

  3.若调解不成或一方反悔,则可通过诉讼途径解决。在诉讼前,可根据需要选择进行医疗事故鉴定或医疗过错鉴定,以明确责任归属。

  4.诉讼时,患者需对医患关系及损害后果承担举证责任,而医疗机构则需证明其医疗行为无过错及与损害后果间无因果关系。

医疗纠纷相关法律法规有什么  第1张

三、

医疗纠纷的解决途径有哪些

  文庄律师网提醒,医疗纠纷的解决途径主要包括和解、调解和诉讼三种。

  1.和解是双方自愿协商达成一致意见的过程,具有快速、便捷的特点,但需确保和解协议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2.调解则是在第三方(如卫生行政部门)的主持下,通过协商达成赔偿协议,适用于双方对争议事项有一定共识但无法自行解决的情况。

  3.诉讼则是通过法院审理来解决医疗纠纷的最终途径,具有强制执行力。在选择诉讼时,当事人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案由进行起诉,并准备充分的证据材料以支持其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