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干活不给钱,这种行为被法律称为“拖欠劳动报酬”或“欠薪”。它指雇主未按时支付劳动者完成约定工作的报酬,严重侵害劳动者权益,破坏社会公平与正义。
一、
干活不给钱叫什么
干活不给钱在法律上通常被称为“拖欠劳动报酬”或“欠薪”。它指的是雇主在劳动者完成约定的工作后,未按照约定或法律规定的时间支付劳动报酬的行为。
这种行为严重侵害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也破坏了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二、
干活不给钱该如何应对
文庄律师网提醒,面对干活不给钱的情况,劳动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1.收集证据:劳动者需要收集能够证明自己与雇主之间存在劳动关系以及完成工作的证据。这些证据可以包括工装、工牌、工作记录、同事的证言等。
2.向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劳动者可以向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仲裁委员会提交仲裁申请,请求裁决雇主支付拖欠的劳动报酬。
3.向劳动局举报:除了申请仲裁外,劳动者还可以选择向当地的劳动局举报雇主的欠薪行为。劳动局将会对举报进行调查,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三、
干完活不给钱有何法律依据
干完活不给钱的行为,违反了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以下是相关的法律依据:
1.《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六条:发生劳动争议时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与争议事项有关的证据属于用人单位掌握管理的,用人单位应当提供;用人单位不提供的,应承担不利后果。
2.《劳动法》等相关规定:《劳动法》作为保护劳动者权益的基本法律,也明确规定了用人单位应当按时足额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