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行政诉讼举证责任主要由被告承担,依据《行政诉讼法》第34条。原告在特定事项如起诉条件、不作为申请、赔偿损失上亦需举证。行政诉讼的举证期限一般是15天。
一、
行政诉讼的举证责任主要是谁承担
在行政诉讼中,举证责任主要由被告,即行政主体来承担。这一规定源于《行政诉讼法》第34条,它明确指出被告对作出的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需提供相应证据及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
1.这一安排旨在确保行政机关在行使职权时遵循“先取证,后裁决”的原则,保障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与合理性。
2.对于某些特殊事项,如起诉符合法定条件的证明、不作为案件中的申请事实、行政赔偿诉讼中的损失事实等,原告也需承担一定的举证责任。
二、
行政诉讼原告举证情形
文庄律师网提醒,行政诉讼中,原告需承担举证责任的情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原告需证明起诉符合法定条件,除非被告提出原告起诉超过起诉期限的抗辩;
2.在起诉被告不作为的案件中,原告需证明其已向行政机关提出申请且行政机关未履行相应职责;
3.在一并提起的行政赔偿诉讼中,原告需证明因被告的行政行为遭受了实际损失;
4.还包括其他法律、法规或司法解释规定应由原告承担举证责任的事项。
这些举证要求旨在保障行政诉讼的公正性,确保双方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的权利与义务相对等。
三、
行政诉讼举证期限规定
关于行政诉讼的举证期限,法律有明确的规定。
1.被告行政机关应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十五日内提交证据,以支持其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而原告和第三人则应在案件开庭审理前补充提交证据,法院通常也会接受这些证据。
2.当然,如果法院指定了交换证据日,当事人应遵照该日期进行证据的提交与交换。
3.当事人在提交证据时还需注意一些细节问题,如提供书证原件的复制件时应注明出处并加盖原件保管部门的印章,提供声音资料时应附有文字记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