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冒名顶替上大学属于冒名顶替罪,可能受到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的刑罚。这一行为要求行为人具有主观故意性。

一、

冒名顶替上大学是否构成冒名顶替罪

  面对冒名顶替上大学的行为,其是否构成冒名顶替罪是公众普遍关心的问题。

  1.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冒名顶替罪明确涵盖了盗用、冒用他人身份,以顶替方式获取高等学历教育入学资格的情形。

  2.冒名顶替上大学确实可能构成冒名顶替罪,依法将受到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的刑事处罚。

  3.此罪的成立,要求行为人明知其行为会侵害社会管理秩序及他人权益,却仍希望或放任结果的发生,体现了其主观故意性。

二、

冒名顶替罪的客体是什么

  文庄律师网提醒,冒名顶替罪的客体主要指向的是国家对高等学历教育、公务员录用和就业安置的管理秩序。

  1.这些管理秩序是社会公平与正义的重要保障,任何破坏这些秩序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2.虽然本罪未直接提及“公民的身份权利”作为客体,但实际上,在冒名顶替的过程中,行为人也间接侵害了公民在特定领域(如高等学历教育入学资格)的身份权利。

  3.尤其是当行为人盗用他人身份时,更是直接侵犯了他人的身份权益。

  因此,冒名顶替罪的客体可以理解为包括了对上述管理秩序及特定身份权利的双重侵害。

冒名顶替上大学是否构成冒名顶替罪  第1张

三、

冒名顶替行为如何才构成犯罪

  冒名顶替行为要构成犯罪,必须满足一定的构成要件。

  1.从客观方面看,行为人需通过假冒他人姓名、伪造档案或户籍等方式,代他人或窃取他人的利益,从而享受不应属于自己的教育、工作或其他待遇。

  2.从主体方面看,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即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3.从主观方面看,行为人需具有故意心态,即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危害社会却仍希望或放任结果发生。

  4.本罪的成立还需达到“情节严重”的程度,如造成恶劣影响、次数多数量大等。

  只有在满足这些条件的情况下,冒名顶替行为才能被认定为犯罪并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